|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浅谈利川境内土家族建筑环境选择及其审美追求

浅谈利川境内土家族建筑环境选择及其审美追求

关键词:利川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利川生活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lichu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09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建筑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部分,同样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近二十年来,我一直在土家族聚居的利川一带从事民族文化(文物)的调查研究和收集整理工作,,一些典型环境里的典型建筑使我强烈地感到:生活在这里的土家族人民,在其自身的文化发展长河中,不仅十分注重生存环境的选择和保护,而且,业已形成了一套他们自己的别具特色的建筑环境选择和审美追求理念。这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予以继承和发扬。
      溶于自然,以人为本是利川一带土家族人建筑环境观念的核心。所谓溶于自然就是土家人历来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他们崇拜自然,甚至认为他们生存环境中的奇山异水、古木老井都是自己的神灵,没有这些自然景物的呵护,就没有土家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所谓以人为本,就是生活在这里的土家族人对自己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绝不是奴隶般地依靠和乞求,而是根据自己的生存和审美需求积极地加以保护和改造。
      客观存在决定思想意识。长期以来,一直居住在利川一带的土家族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是他们建筑环境观念形成的肥沃土壤。一方面,这里是重山峻岭,竹木葱笼,交通闭塞,人文环境,静胜于动;另一方面,这里又是溪河纵横田坝相连,鱼跃鸟飞,自然环境,动静相宜。正是这种独特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在开阔的大环境里求封闭,在封闭的小环境里求开阔,在险峻的大环境里求平和,在平和的小环境里求奇异,刚柔相继这样一种建筑环境的审美追求。观念是建筑的灵魂,正是在上述观念和审美追求的驱使下,才使得这里的不少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既和谐统一,又各具风采。
      人类学说告诉我们,人类的产生、发展与其赖以生存环境的产生和变化密不可分。食、住、衣、行中的“住”,是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与“食”等同重要的条件。从传说的有巢氏筑巢而居,到原始人类的穴居野处,直至后来的高楼大厦、繁华闹市的发展轨迹里,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对于居住的环境的选择和改造”这样一个结论,而且,也可以从中摸索到一条人类对建筑环境选择及其审美追求的规律。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趋利避害,是人对建筑环境选择、改造和审美追求的根本。说到底,无论是古代游牧先民的逐水草而居,还是当今官绅大贾在大洋之滨修洋楼、在仙山之巅建别墅,其居住环境选择的本质都是为了有利于生存和发展。选择是在不断的比较和实践中进行和渐臻完善的。在人类诞生的过程中,自然环境是主体,是环境创造了人,选择了人。在整个建筑环境的选择过程中,人是主体,是人选择环境,并不断适应、改造环境。环境是客观存在,建筑则是人凭着自己的劳动智慧和审美追求制作和镶嵌在自然环境中的作品。相对来说,人是能动的,建筑是易变的,因此,一定的建筑环境选择和审美追求,不仅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而且也同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少数民族集居区现存的古老民居、宝塔和城镇等建筑,是该地少数民族先民建筑环境选择及其审美追求的结果,是研究当地建筑环境的宝贵实物资料。下面,将本人长期在利川境内对一些古老民居、宝塔及城镇的环境选择调查所得的部分资料,以及个人对其审美追求的民族性、地域性所进行的肤浅思考加以陈述。
      首先,谈谈利川古代城镇的环境选择情况。文献及文物普查资料表明,今利川境内,东汉时曾有南浦县之设。唐宋时曾有龙渠县之设,其城址在今忠路集镇西南1公里之城池坝。元、明以降,利川境内施南、忠孝、忠路、建南、沙溪等土司各霸一方。施南土司先建司城于今毛坝青岩,继迁司城于夹壁向家营,再迁司城于三千坝龙孔;忠孝土司先建司城于今元堡汉庙村老司城,后迁司城于忠孝村;忠路土司先建司城于今忠路东风村,后迁司城于忠路集镇后花园;建南土司建司城于今建南归元寺;沙溪土司建司城于今小沙溪石龙堡。考查这些遗址、残留建筑及其环境,结果表明:所有遗址皆为大山环绕中之开阔平坝,遗址中皆有溪河流淌,主要建筑靠山临水,房屋多为木架结构,除城池坝有较大规模的街道建筑外,其他土司城内,多数无街道建筑遗存。凡经迁移后的司城环境,虽仍为群山环绕中之开阔平坝,中有溪河,但是,平坝、河流较前者越来越大,海拔较前者越来越低。史料记载,除城池坝曾有商贾往来外,其他土司辖区长期封闭,山高路险,易守难攻,有利耕作,有利征战是他们在地理环境选择上的共同特点。
      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清政府裁施南、忠孝、忠路、沙溪、建南等土司地为利川县。乾隆元年(1736),在今利川市城区内修建县城。选址建城之先,不仅要尝水试土,而且讲究风水,十分注重堪舆,利川城大环境的选择比较容易,利川中部地势为一高山大盆地,东有玉笔书天(金子山),南有八宝炼丹(钟灵山上八宝观),西有万里城墙(七岳山),北有卧龙吞江(三层岩下腾龙洞),四周高山环绕,水口紧慎,龙虎沙山排列有序,中部平坦,明堂开阔。清江蜿蜒,土地肥沃,林木葱笼。在盆地中部建城,不仅符合当地土家人外沿紧慎,内部开阔通达的传统建筑环境选择及审美追求,而且,利于日后人口、城区建设的发展,因此,皆大欢喜。然而,在县城建筑小环境(即具体落穴)的选择上,却颇费了一番功夫。据传,关于城址小环境的选择,当时人们曾对清江源头佛宝山下清水塘和清江利川中段覆钟山下之粗石(今城址)两地,反复进行过考察和比较:称土,清江塘较轻,粗石较重;看水,清水塘位于接近清江源头之。南岸,滩多水浅,易被冲蚀,而且流量较小。粗石位于清江利川境内这中段北岸,迂缓澄清,属“纳”,而且流量较大;比山,清水塘背靠佛宝山,山势从西向东,一蜂独立,前无遮栏,有开无合。粗石背靠覆钟山,山势由北向南,而后东西展开,山后峰岭重叠,渐远渐高。山前马鞍山、洞巴山、木梳山诸小山护卫,开合有致;度势,清水塘偏于盆地西南一角,翻山即为原忠路龙阳峒等土司据点,东距施南府城太远,不利于改土归流成果的巩固和发展。粗石位于盆地中部,距山外原土司据点较远,距施南府城较近,利于改土,归流成果的巩固和营造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正是经过上述考察和比较,最后才将利川县城城址定在覆钟山下之粗石。
      查看清代利川县城地势,城外青山如环,城南清江弧行,一条木架瓦顶的长街从东向西,两端出路以桥与清江相接,平面俨然一具张开的长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寓意深远,韵味无穷,其建筑环境的选择,堪称上乘。
      其次,谈谈利川古代宝塔等建筑的环境选择及美学追求。利川房屋、宝塔等建筑,除注重堪舆外,十分讲究心理暗示,总要把自然山水及人工建筑加以人工识读和命名,副于一定的美学理念和哲学思想。最明显的例子莫如大水井的水池被命名为“廉泉井”“让水池”,金子山被叫作“玉笔书天”,如膏书院宝塔被命名为“凌云塔”等等。利川今存清代宝塔三座,字库两座。现择其二介绍如下:一、凌云塔,位于南坪如膏书院东侧,形如春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楼阁式石塔,高10余米,用条石250余块修成,塔门东向,门联正楷阴刻“撑天剑气连七岳;拔地文星映微”。联额篆书阴刻“霞蔚云蒸”四个大字。塔门右侧嵌渔、樵、耕、读石刻浮雕。塔门左侧嵌石刻塔志。志中“南坪所属庶士,其建如膏书院历有年。所凡士司文风颇亦称盛,而观光上国者卒鲜,毋亦栽培之未至耶!兹因司至张,率领义学首人,出院内余资营建石塔,额曰‘凌云’,曾效司马赋凌云而邀王眷耳”诸句,说明凌云塔的建筑,从造型、题刻,到选址都蕴含着鼓舞教育,激励莘莘学子刻苦学习,能象朝阳照耀下的春笋一样茁壮成长等深刻寓义。二、宜影塔,位于团堡野猫水畔,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楼阁式砖石宝塔,高8米。该塔为当地土家人冉永铨等集资修建。由土家人吴枫桥、冉复初等撰写的塔序和诗句,是研究其建筑美学和环境选择的依据,现抄录于下:“野猫水一带,岗峦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东一面。望气者日:不塞其隘,则内外之地脉不束,爰建塔以实之。塔临水浔,倒影其中若投鞭然,送夕阳、迎素月、影达彼岸,则流可断而气赖以束。名日宜影,益重在影而塔之高下弗计也。夫扶舆磅礴之气,束之则聚,聚之则凝,凝之则葱郁骧腾灵秀钟焉!而后行见一乡之中,民气和、年毅登、人文蔚起,永奠攸居于无暨也。又岂同荆南之息壤,域西之浮屠,徒为镇横流作功德云尔哉。”这座由土家族人出钱修建的宝塔和由当地土家族人撰写的塔序,堪称是土家族关于建筑环境选择及其用建筑美化环境的代表之作。为什么在野猫水东建塔呢?因为这里岗恋四合,独缺其东一面,不能形成一个外动内静的小环境。塔建成之后,又有哪些好处呢?塔建成后,送夕阳、迎素月、倒影若鞭达于彼岸,影拖绿水面排山,可以形成一道静中有动、变化万千的风景线。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受到这般美景的陶冶,可以和气相处,努力耕读。建塔只重其影不计其高,这是把静止的建筑物放在日月照耀、水波荡漾的运动环境里来加以审视和欣赏,这种在运动中审美的方法,是十分科学的。记得张良皋教授看到宜影塔后曾经这样说过:“宜影塔是座标准的风景塔。”这种评价是十分确切的。
      最后,谈谈利川古代民居环境选择的一般情况。利川民居起于何时,无法确考。但是,其对环境选择的标准却可以从一些族谱、传说和众多的实物中找到答案。田氏祖先来利,在忠孝河畔尝其草根甘甜,于是落业茅针坝。冉氏祖先来利,爱下马溪山水之奇,于是落业团堡。卜氏祖先来利,在三渡河畔尝草虽苦,其水则甜,于是落业苦草坝。这些记载和传说表明,选择水土是利川先民选择建筑环境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利川农村仍然用是否“柴方水圆”来作为评价居住环境好坏的标准。今存古老民居,大多建在山边、水边和路边,座北朝南,背风向阳,是民居建筑在环境选择中的普遍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居住在利川境内的土家族人,在对建筑环境选择的长期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选择方法,其审美追求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和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尽可能地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美化自然,美化环境,以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绝不是去对环境进行肆无忌惮地掠夺和破坏。那些认为修房埋人只要选块好地就可以升官发财、人丁兴旺的风水方术,不是土家族人民在建筑环境选择及其审美追求方面的主流,应当加以澄清和扬弃。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310536678 传真: 邮箱:45589816#qq.com
地址:利川市东城街道办事处蓝天大道杉木村三组(湖北远景企业孵化园内) 邮编:445400
Copyright © 2004-2024 利川百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